照片1 钻机平台复垦前后对比
项目组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植被恢复方案。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原生草种类型,精心挑选了适宜的草籽混合配方。随后,项目组成员化身“草原园丁”,在裸露的平台上均匀撒播草籽。为确保草籽顺利萌发,他们还不辞辛劳地进行了人工浇水养护,为这片“新生之地”提供必要的水分保障。
照片2 播撒草籽浇水复绿
“撒下草籽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管护和观察同样重要。”现场负责生态修复的技术人员介绍道,“我们选择的是生命力强、适应当地环境的本土多年性草种,并密切监测其发芽和生长情况,确保恢复效果。”如今,后续拍摄的照片已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新撒播的草籽在精心养护下已陆续萌发出嫩绿的新芽,星星点点的绿色正顽强地覆盖着曾经的裸露区域,与周边的原生草原逐渐融合,展现出强大的自然修复力与人工助力的成效。
照片3 人工助力的草原萌发
此次主动、及时的植被恢复行动,是呼和浩特中心积极践行国家“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项目负责人表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非对立。作为新时代的地质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为国家寻找宝藏的同时,精心守护好脚下的绿水青山。及时修复勘查作业造成的生态扰动,是我们对这片草原的承诺,也是“绿色勘查”的核心内涵。看到小草重新发芽,就像看到我们为这片土地颁发的“绿色勋章”。
此次草原区钻探后的成功复绿实践,不仅有效减轻了勘查活动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为同类项目在生态敏感区实施绿色勘查、落实生态修复责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它生动证明,地质勘探的脚步,完全可以与保护生态的初心同行。
作者:刘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