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是因为胡杨的细胞透水性较一般植物强,它从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到叶片都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排泄盐分,当胡杨体内的盐分过多时它便会把树干节疤和裂口处多余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俗称“胡杨碱”。胡杨碱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其碱的纯度高达57%~71%,除供食用外,胡杨碱还可制肥皂,也可用作罗布麻脱胶、制革脱脂的原料。一棵成年胡杨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
沙漠中的不朽胡杨
在大漠人的眼里,胡杨是抗风沙的英雄。它庞大的水平根系在土层中延伸半径长达20—30米,所以它才能经受8级大风而不倒;如果它被沙埋后,它主枝干上还能生出不定芽长出大量的根,继续活下去,继续防风固沙。胡杨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是战寒暑的冠军,它在极端高温到40多度、极端低温达零下40多度的生境中,仍能正常生长。而且胡杨还是不怕水淹的健将,它在常年积水处浸泡半年之久,依然毫无畏色、长势良好。
胡杨林是荒漠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胡杨全身是宝:它的木质坚硬,耐水抗腐,历千年而不朽,是上等建筑和家具用材,楼兰、尼雅等沙漠故城的胡杨建材至今保存完好;树叶富含蛋白质和盐类,乃是牲畜越冬的上好饲料;胡杨木的纤维很长,是造纸的上好原料,枯枝则是上等的燃料。
三千年的等待,只为你的到来。人们都说,是张艺谋的《英雄》捧红了额济纳,但人们不知道,额济纳早已目睹过千年的过眼繁华。由于不适当的采伐、毁林垦荒和放牧,已造成胡杨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土地的风蚀和积沙引起了荒漠化加剧的恶果,为保护胡杨资源,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建立了“额济纳旗七道桥胡杨林自然保护区”,1999年改名为“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额济纳旗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是居延绿洲的主体,沿额济纳河两岸分布,2003年被国家林业局核准建立额济纳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2004年又被国家环保部门批准建立“七道桥胡杨林国家自然保护区”。额济纳的秋天,是属于胡杨林的,黑河沿岸数十万亩的胡杨,曲折绵延,漫步于胡杨林中,仿佛徜徉在金色的海洋之中,金色的阳光透过黄叶洒落下来,染黄了眼前的一切,时间也仿佛被染成了一片金黄,秋天的色彩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胡杨,既没有高耸挺拔的树干,也不具备彩云华盖般的树冠。可是,粗粝扭曲的枝枝杈杈,支撑着茂密无序的叶片,更像是一个历经无数风霜雷电、傲视沧海变幻的戈壁铁汉,吞吐大漠风云的气概,默默低吟着“守土有责”的誓言。它活着是一种精神;死了是一座丰碑;倒了如同一樽生命中坚不可摧的城墙。它骨子里那种“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坚韧气节,正如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脊梁,千秋百代、忠贞不移地维护着、养育着祖国西部的广袤瀚海,演绎着这片土地的生死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