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9日 星期六

“以梦为马”为地球把脉——呼和浩特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工作侧记

来源: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 发布时间:2025-08-18

在黄河“几”字弯的顶端,内蒙古河套地区巴彦淖尔汇聚了阴山山脉、黄河、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多样地质景观,“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生态要素齐全,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在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为了摸清这片土地的地表元素构成,更好地服务生态、农业,助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群正值青春的年轻人,长期奔波在河套地区,以青春和汗水浇灌出朵朵生态之花——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呼和浩特中心)“河套平原中段盐渍化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组。这群人恰似勇敢的探险家,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为大地把脉

    在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体系中,地球表面的基础物质层被称为地表基质层。它不仅包括地表以上的覆盖层,如森林、草原、湿地和耕地等,还包括地表以下的地下资源层,如矿产资源

为了摸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我国开展了大范围的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意义在于揭示形成过程、物质组成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深入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地表基质在生态系统支撑、物质能量循环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的作用,从而为地质环境评价、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今年4月份,“全国地表基质区划与调查示范”项目2025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我国在陕北黄土区、南方红土区等七类地表基质典型地区开展试点调查,查清地表基质及演化对植被生态的关键约束过程

呼和浩特中心承担的“河套平原中段盐渍化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正是其中的一项,该中心在河套平原中段盐渍化区,将进一步查清不同地表基质下发育的土壤盐渍化的差异特征,研究不同地表基质特征对土壤盐渍化形成演化的制约机制,为解决黄河“几字弯土地沙化、盐渍化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自项目实施以来,项目组先后完成调查区1:25万地表基质调查1379km2,1:5万地表基质调查100km2;完成113个背包钻调查点,地质钻探(浅钻)200米、调查地表基质综合剖面18千米,完成地表基质样品分析测试1900余件。通过调查,查清了调查区地表基质类型与地表基质层构型分布特征,揭示了河套平原盐渍化区地表基质异质性对盐分运移的控制机理,构建了地表基质关键约束层与局部盐渍化形成演化模式,建立了调查区地表基质阶段性数据集,为河套平原盐渍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项目取得一些新认识

暑期的河套平原,正午阳光把土地晒得发烫,呼和浩特中心项目负责人邰苏日嘎拉蹲在田埂上,手里捏着一把刚从地里取出的地表基质样品,指尖蹭到的细沙簌簌落下,底下却裹着一层滑腻的黏土。他招呼着身边的年轻助手,扒开表层沙土,露出下面暗褐色的紧实黏土层“你看这层黏土层,就像给地下水安了道闸门,盐分跑不出去,全在这儿攒着了。

俗语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片被当地人称为“塞外米粮川”的农田里,绿油油的向日葵随风摇曳。邰苏日嘎拉和他的团队已经在这儿扎了两个多月,脚边的采样袋堆成了小山,每个袋子上都标着不同的地表基质层结构——“上沙下黏”“沙黏互层”“通体沙”……这些听起来专业的名词,在他们的测量仪上有个更直观的呈现:“上沙下黏”地块的电导率数值,比旁边“通体沙”地块高出近一倍,意味着表层盐分明显更重。

“就像给土壤做‘CT’,”项目组成员王永亮擦了把汗,指着近处的背包钻设备,“我们钻了上百个孔,发现地表基质层‘千层饼’的叠法太关键了。沙土透水性好,黏土却‘守水’,要是沙土在上、黏土在下,雨水或灌溉水往下渗时,到了黏土层就过不去了,带着盐分又返上来,表层自然就成了‘盐窝子’。”

在项目组位于巴彦淖尔杭锦后旗租住的临时驻地里,墙上贴着一张巨大的典型的地表基质剖面图,不同颜色的线条勾勒出不同地表基质类型的分布。项目组成员佘榕正用彩笔标注着什么,她面前的电脑屏幕上,潜水位埋深数据和黏土层分布图重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清晰的“盐渍化热点区”。

经过反复比对分析,团队总结出三种典型的盐渍化形成模式:有的是黏土层浅、地下水位高,两者埋深重叠时,盐分“被逼”上地表;有的是黏土层上覆于地下水位之上时,这层黏土层就起到了盖板作用,阻碍地下水中盐分上移;还有的地方是没有黏土,通体为沙质时有利于盐分运移,盐渍化程度轻“这些模式就像给盐碱地‘画像’,知道了它是怎么长出来的,将来才能对症下药。”邰苏日嘎拉看着眼前的一片向日葵田野说道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有利于农业发展。起初,村民们对田埂上忙碌的年轻人总带着些警惕。看到一群人在自家地里取样、测量,不明就里的村民常会上前盘问,甚至阻止。这时项目组的工作人员就得掏出证件、拿出文件,耐着性子一遍遍解释,直到大家放下芥蒂。

可如今,画风完全变了。一位村民大姐骑着电动车风驰电掣地冲到田边,听说是做地表基质调查的团队,啥也没说,掉转车头就往走了。原来,村民们早就信了这群年轻人。他们能测出不同地表基质层中的理化性质,为更好生态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地里的收成一年比一年好。这看似简单的地表基质调查,实实在在成了助力乡村振兴的科学力量。

 

团队是一种力量

“河套平原中段盐渍化区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组里,13张年轻的面孔格外亮眼——平均年龄刚过30岁,最小的还是个“00后”。这群年轻人早就习惯了远离市区的喧嚣,把咖啡奶茶换成了矿泉水和饼干,日常相伴的是脚下的泥土、轰鸣的钻探设备,还有彼此并肩的身影。

他们团队常说口号是的“团结协作、互补互进,责任担当、目标一致”。田埂上,两位女生正蹲在地上操作检测仪器,一根细长的探头插进土壤,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湿度、酸碱度和电导率的数据;旁边有人捧着平板,指尖飞快滑动,把每一组数据精准记录下来。这样的场景,在近百个工作日里几乎天天上演——他们每天要完成十几个样点的采集,忙到傍晚才收队,中午就在地头啃口饼干、火腿肠,就着矿泉水对付一顿。

回到驻地,灯光下的忙碌仍在继续。团队里的三位“女汉子”是出了名的搭档,她们分别是杜雨春子、佘榕和姚雨薇,并毕业于不同的地质院校,其中一位已跟着地质队在野外摸爬滚打了三年,既是经验丰富的领队,也是大家的“大姐大”。出野外时并肩采样,深夜里一起加班整理数据,生活中更是彼此的依靠,谁的水壶空了,总会有人默默递上一瓶水;谁的采样袋太重,身边立刻会伸来援手。

13个人分工明确,却又默契十足。在烈日下、在风雨里,没人喊过苦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往前冲。当一个个数据汇总成规律,一个个发现指向答案,这支年轻的队伍用行动证明:所谓团队最美的样子,就是为了同一个目标,把彼此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在土地上扎下根,也在协作中一起成长。

下步呼和浩特中心将及时归纳总结成果认识,进一步查清不同地表基质下发育的土壤盐渍化的差异特征,完善地表基质图和地表基质层构型图,深化研究不同地表基质特征对土壤盐渍化形成演化的制约机制,形成典型案例,为盐渍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利用与高质量发展。